台菜歷史
「登江山樓,吃台灣菜,聽藝旦唱曲。」這句話可說道盡日治初期台灣酒樓輝煌時期的寫照。位在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因地理位置成為國際商業城市,南來北往的商業需求讓當地出現許多高級酒樓,江山樓、蓬萊閣、春風得意樓和東薈芳為最著名的四大酒樓。當時的日本人來到台灣,為了要區分台灣的菜餚口味,故稱之為「台灣料理」。
台灣料理融合閩南、廣東、日本料理的精髓,1945年日治時代結束後,物資匱乏,在政經因素影響下,酒樓紛紛歇業,堪稱是台菜史上的斷層期。待1960年代左右,酒家在大稻埕、北投隱有復甦之勢,但奈何老師傅凋零加上手工菜色繁複,因此30年代的手工菜色也漸漸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現在大家熟悉的酒家菜與清粥小菜。
台灣這片土地乘載了許多文化融合,造就台灣料理的多元面貌,雖然很難定義台灣料理到底是什麼,但山海樓努力做到傳承、復原1930年代的手工菜色,讓更多人能感受台灣料理的燦爛風華。